急性踝关节扭伤,多因“崴脚”导致,如处理不当,会造成慢性踝关节损伤或踝关节不稳,从而继发习惯性踝关节损伤,甚至还会影响临近膝关节,所以接受正确的康复是关键。
急性损伤期
急性损伤期指急性伤后的1~3天内,具体情况根据专科医生医嘱执行。
1. 保护:踝关节制动,打石膏、足踝护具等限制踝关节活动,让踝关节软组织在相对静止的情况下自我修复。
2. 抬高受伤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局部软组织肿胀。
3. 使用绷带或贴扎压迫:限制踝关节内水肿和组织出血。
亚急性期
亚急性期指发病后的3天至2周不等,具体时间还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评估。如果患处没有红肿、发热等现象即可进行处理。
1. 适当负重:可依靠拐杖、墙角等,依靠非患侧下肢和上肢来分担患侧的压力来逐渐进行静态下负重练习,以不引发组织红肿、热痛、持续加重为原则。
2. 保持血液循环畅通:局部血液循环畅通可以通过两个途径——理疗,比如单纯超声治疗、蜡疗等,对于亚急性期软组织的疼痛缓解和损伤恢复效果显著;运动,以患者适度的主动等长运动和被动等张运动为主。两者结合效果更佳。
3. 运动训练。运动是足踝功能恢复的根本途径。运动方式在被动运动和无到轻负重荷主动运动为主。此外,不能忽视患者本体感觉的保留和重新建立,可以通过手法按摩、关节挤压、生物电刺激等进行。
慢性期
慢性期是指亚急性期后的阶段,它包括急性踝关节损伤后的慢性恢复期和踝关节反复出现损伤的情况。很多足踝损伤后的治疗止步于足踝部的无痛,这就为足踝部后期的功能下降和(或)反复的功能损伤埋下隐患。康复治疗应开始于止痛,而终于功能最大程度的恢复。
慢性期的康复涉及运动范围的练习、肌力提升的练习,以及平衡和本体感觉的练习。
1.不负重背屈
①只移动脚踝,把脚趾指向鼻子,同时保持膝盖伸直。
②直到感到不适或不能再进一步倾斜。
③保持这个姿势15秒。
④回到中立位置。
2.不负重跖屈
①只移动脚踝,让脚向前,同时保持膝盖伸直。
②直到感到不适或不能再移动。
③保持这个姿势15秒。
④回到中立位置。
3.不负重内翻
①只移动脚踝和保持脚趾向上,把脚向内,脚底面对另一条腿。
②直到感觉不适,或者不能再把脚转向内。
③保持这个姿势15秒。
④回到中立位置。
4.不负重外翻
①只移动脚踝和保持脚趾向上,把脚向外翻。
②直到感觉不适,或不能再把脚转向外。
③保持这个姿势15秒。回到中立位置。
5.字母表
①坐在椅子上,脚悬在空中或床上,脚悬在边缘上。
②通过移动受伤的脚踝,用大脚趾作为“铅笔”,一次写一个字母。
6.部分负重站立重心移动
①站直,同时保持稳定。
②把身体重量转移到受伤的脚上。
③保持这个姿势15秒。
④放松,把重量放回未受伤的脚上。
7.全负重单腿站立
这些练习将有助于增加受伤脚的力量,确定脚踝能承受压力后再开始练习。
①受伤的脚负重,把未受伤的脚抬离地面。
②保持这个姿势15秒。
③放松,把身体重量放回未受伤的脚上。
8.全负重站立小腿抬起
①受伤的脚着地,把未受伤的脚抬离地面。
②站起来,只用受伤的脚前半部分,把脚后跟抬离地面。
③保持这个姿势15秒。
④放松,把身体重量放回未受伤的脚上。
9.满负重侧步行进
随着康复的进展,增加这个练习的速度。
①将一块卷好的毛巾或短物件放在受伤的脚边。
②用受伤的脚跨过毛巾。
③然后把未受伤的脚跨过来,双脚站立。
④再跨回来,如此反复。
10.满负重侧跳
①将一块卷好的毛巾或短物件放在受伤的脚边。
②跳过毛巾,用受伤的脚落地。
③然后从毛巾上跳起来,用未受伤的脚着地。
11.平衡:单腿站立在毛巾上
脚踝受伤会导致平衡能力下降。在康复过程中,进行平衡活动是预防今后受伤的重要途径。这项练习建议连续执行10次。
①把毛巾折成一个小矩形,放在地上。
②受伤的脚站在毛巾上。
③未受伤的腿抬离地面,受伤的腿站在毛巾上。
④保持15秒(当平衡改善时,在受伤的腿上增加站立时间45秒)。
⑤未受伤的脚放回地板。
⑥通过站在更不稳定的表面,比如平衡球或摇摆板来增加难度。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按照以上方式进行训练。踝关节扭伤也不能轻视,科学的介入康复也是很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