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康复、南京脊柱侧弯、腰椎间盘突出康复、前交叉韧带重建康复、骨科保守康复就选南京复见运动医学康复诊所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现状与发展

运动康复与健康,是体育、健康、医学相交叉的新学科,人才培养目标是既要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运动人体科学,又要了解运动康复和健康的知识、技能、方法,成为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康复治疗师。以下结合工作经验,探讨了这一专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重要性

康复人才紧缺

在我国,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起步晚,目前设置这一专业的院校少,不仅招生人数不多,而且学制是4年。调查显示[2],主要有3种院校设置了这一专业,一是医学类院校,二是师范类院校,三是民政专科或职业技术学院。这些院校加在一起,每年毕业人数约为1万人,从事康复治疗师的仅有几千人,但人口缺口高达30万人,可见康复人才紧缺。

社会需求增大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随着老年人数量增多,对健康和康复的需求也在提高。此外,在疾病因素影响下,每年新增的伤残患者、慢性病患者,成为一个家庭和社会负担。面对5000多万的残障人士、2亿多的慢性病患者,对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家政策支持

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国家越来越重视医疗康复事业,先后颁布了多项政策措施。例如:二级以上医院要建立康复科,社区服务机构要设置康复功能。这些医院和机构在提供康复服务时,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只有加快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发展,才能促进相关政策落实。

我国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现状与发展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现状与发展

在1989年,我国普通高校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了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并在1990年正式启动,首都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是试点。1998年,教育部修订本科专业目录时,扩大了该专业的范围,将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体育生物科学专业合二为一,改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4年,再次调整本科专业目录,并在少数高校设置目录外专业,也就是运动康复与健康[3]。由此可见,该专业比较新颖,但同时也有20年的发展经历。

第一,专业定位问题。对于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定位,医学类院校具有清晰定位,即服务于患者的临床康复。而在其他院校中,对该专业的定位模糊,没有对学生的就业进行科学规划,认为学生毕业后可以当教师、可以当营养师。表面上看,培养方式比较全面,实际上会影响学生的就业。
第二,招生规模问题。人们的医疗健康需求提高,但人才缺口没有填补上,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院校招收的学生数量少。从整个招生规模来看,虽然每年的招生人数在增多,但总数停留在万余人,会影响专业的发展壮大。而且,4年学制决定了人才培养的速度慢,对口就业的人数仅有数千人。因此,招生规模小,也是限制该专业发展的一个因素。
第三,师资力量问题。我国院校在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发展上,并没有足够的经验,一方面是发展时间短,另一方面是医学和体育知识均有涉及,对教师的要求高,教学难度更大。调查发现,在一些院校中,该专业的教师多是医学或体育出身,教学时常常关注一个领域、而忽视了另一个领域。此外,教学中用到的场所、设备、器材,关系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由于这些硬件设施缺乏,也会影响该专业的发展。        第四,学生就业问题。运动康复与健康,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由于和医学的关系密切,不少企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将医学专业学生作为首选,不够重视其他院校的学生。在此影响下,其他类型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不顺利,因就业率较低,会影响该专业的保留和发展。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未来发展措施

高等学院校培养人才时,看重的是发展前途和社会认同。我国康复类人才的缺口较大,必须依靠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才能满足人们的康复需求。康复医学涉及的岗位,有物理治疗师、康复治疗师、康复医生等。其中,具有医师资格的人员,可以作为康复医师;不具备医师资格的人员,可以担任其他岗位工作。如此,就能扩展该专业的发展空间。对于高校而言,首先要明确运动康复与健康人才的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上,包括基础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知识和技能等,切实满足治疗师的岗位需求。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就目前而言,由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知识内容少,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需求,高校应该从这个方面入手,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第一,借鉴类似课程的成功经验,例如临床医学,发挥出体育运动、健康专业的优势,不断提高康复领域的影响力。第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关注老年人、残障人的健康需求,通过生活服务和指导,提高生活质量,扩大就业范围。第三,课程设计要具有趣味性,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专业能力。

留下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