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康复、南京脊柱侧弯、腰椎间盘突出康复、前交叉韧带重建康复、骨科保守康复就选南京复见运动医学康复诊所

运动损伤后的急性期康复如何选择?

近日,骨科运动医学术后病房收治了一名26岁女性患者,在跑步时不小心崴到了脚,造成左侧踝关节扭伤,疼痛伴随着肿胀,不仅造成踝关节局部的关节功能障碍,而且严重影响到日常活动和社交。入院后完善踝关节核磁,CT,X线检查,配合查体,考虑诊断为“左侧踝关节扭伤。

遵照急性运动损伤的RICE 或PRICE基本处理原则,立即停止运动,适当抬高患肢,12-24小时内给予冷敷与固定加压,防止继续出血。同时配合理疗等措施,及早恢复脚部功能,防止局部粘连和肌肉萎缩。经过系统科学的治疗和康复后,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很快便康复出院。

其实这只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运动损伤的一种,随着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运动损伤越来越常见。除了骨折、关节脱位等急性严重创伤少量发生之外,更多是韧带、肌肉、肌腱、关节囊及关节软骨的损伤等。在此我们就谈谈肌肉骨骼康复(肌骨康复)在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应用和意义。

肌肉骨骼康复(肌骨康复)是指运用康复医学专业知识和治疗技术,以改善急、慢性期肌骨损伤或疾病所致的疼痛、躯体结构异常及功能障碍;肌骨康复是康复医学的重要分科。

组织损伤后发生了什么?

组织急性损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出现组织的一系列基本病理过程,首先是断裂处因为损伤会立刻出血,在损伤局部形成血肿;血肿会引起局部出现炎症反应,毛细血管随之扩张;最后引起组织水肿。这是损伤发生后引起的一系列级联反应。

运动急性损伤的最初24-48小时内,所有的软组织损伤都应采用RICE 或PRICE基本处理原则。即以保护、休息、冷敷、加压、抬高。

I-ICE 冷敷:

更系统地被称为“冷敷疗法(Cryotherapy)”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缓解急慢性运动损伤引起的肿胀、疼痛的方法之一,。它经济、便捷但又行之有效。通过应用比人体温度低的物理因子刺激机体而达到降温、止痛、止血、减轻炎性水肿及渗出目的。

冷敷的三大临床意义

缓解疼痛:抑制痛觉神经纤维信号的传导,降低痛阀

控制出血和肿胀

收缩血管,减少血液渗入周围组织,减轻肿胀

震荡反应:冷敷后重新开放,回复局部血供。不断重复收缩与放开的过程,有利于局部组织修复

降低代谢率:缓解炎症反应

如何科学循证的应用冷敷治疗呢?

须参考以下建议

  • 在损伤最初的3-5天内应用,直到肿胀消退。
  • 如果一开始未使用或使用2-3天后损伤处仍然肿胀,也可以继续冷敷。
  • 一般维持15-20分钟,后移开;恢复至室温20分钟左右。
  •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继续冷敷或每隔2-3小时进行一次。
  • 为避免冻伤,不要把冰袋直接放置在皮肤上。
  • 直接接触皮肤上时间过久会引起冻伤,比如肘关节等处皮下组织较薄弱,神经接近皮肤,需要控制冷敷时间。

C-Compression 加压

加压疗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加压绷带和机械性充气加压。使用加压治疗既可以减少渗出,预防水肿形成;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组织液回流,加速局部肿胀的吸收,在运动损伤后的康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局部加压还可以通过门阀控制理论(gate control theory)缓解疼痛。

冷敷联合加压将产生更确切的疗效!

单纯的冷敷治疗仅仅能够促进血管收缩、 使局部血流减慢,有助于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和水肿,且可增加局部痛觉阈值。以往传统的冰袋冷敷与局部贴合不紧密,且只有一个接触面,肢体局部温差大,降温不均匀,也不易固定,冷疗效果较差。

加压冷敷在冷敷治疗的同时对关节有一定的压迫作用,有利于减轻局部出血和肿胀。 采用可控式理疗仪进行加压冷敷治疗,压力可控且温度稳定,可以实现关节部位 360°全方位的冷敷,温度下降均匀,能充分缓解局部疼痛[1]。

这也与RICE/PRICE 治疗原则的观点相符合——联合I冷敷C加压两大原则。

此外,急性期康复治疗还应避免:HARM方式,具体是指:H(Hot,热敷) ,A(Alcohol,喝酒),R(Running,活动,跑动),M(Massage,按摩)。

智能化结合冷热敷加压技术,实现肌骨运动损伤后的快速康复

10月28日,微创®康复集团自主研发的冷热敷加压理疗仪获得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JSDA)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同时这也标志着微创®康复集团在肌骨康复急性期能提供设备和耗材的全方位解决方案。未来将为广大医生、治疗师和患者提供更高品质的康复医疗,帮助患者更快更好的回归家庭和社会。

小结

肌骨运动损伤早期处理地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损伤治疗的效果,临床处理的早期介入将避免许多可能的并发症发生,更可以提高整体康复方案的疗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琳怡,应秋雯,毛雷音,等. 加压冷敷在桡骨远端骨折腕关节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 上海护理,2020,20(11):33-36.

[2] Janwantanakul P. Cold pack/skin interface temperature during ice treatment with various levels of compression [J]. Physiotherapy, 2006, 92(4): 254-259

留下回复